类型:现代言情
大小:13.1MB
时间:2024/05/10 16:26:32
内容概述:上辈子一路孤军奋战的女博士穿书了,还是男尊女的古代...
对于此事,许玥十分震撼,震撼之中带着一丝不可思议,不可思议中又有点理所当然。
心里情绪很复杂,但都指向一句话:
——怎么就叛变革命了呢?
开个玩笑,信上写的不是很清楚,只说冯师有了心仪的女子,还没有正式走到一起,但已经大差不差。
这次来信,一是为了通知她这个弟子消息,二是要许玥在京中采买珠玉,天子脚下总是好物最多的。
许玥轻轻一笑:
“未曾想到,冯师亦有这一日。”
虽然信中笔锋十分谨慎,事情未定,连姓名都未透露,但提及这位心仪的女子时,抑制不住的喜爱、尊重,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。
也是她想岔了,冯师虽然……情感纠葛比较多,但并不是因此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。
而是没找到心意相通的人。
这下冯公可要高兴了。
想到这里,许玥又抚额叹息,大龄未婚的冯师从前顶着四面八方的催婚压力,依旧我行我素。
所以,她才没那么着急:
——催我之前,先让冯师做个榜样。
现在可没这个挡箭牌了。
许玥为自己默哀了一会儿,便又想到更重要的事,眉头一皱,晋王还未离开京城,陛下之意是过了正月再走。
世上无不漏风的墙,他总会知道的,不知会是什么反应。
偏偏,她这个当徒弟不好插手。
太棘手了……
然后许玥用了一次“辨析吉凶”,脑中默念,刹那后,界面上显出两个金红大字:
上吉!
这可让许玥惊住了。
忽然又一笑,想来这位准师娘来历不凡啊。
…………
与此同时。
江南,冯宅。
不同于京城的干冷,这里的冬日气温没那么低,但湿冷之气从骨头缝里钻,老年人尤其怕这个。
所以屋子内四处摆着炭盆,冯老爷子披着厚厚的裘皮大衣,脚下就是烧的极旺的炭盆。
熏的室内暖烘烘的。
冯老爷子肉眼可见的见老了一些,头发、胡须已经全白了,脸上皱纹比许玥走之前多了不少。
好在精神还算不错。
看完手中的信,更是面色红润,脸上闪过激动和欣喜的色彩:“好好好,总算是了了我一桩心事。”
冯老爷子愧对这个孙儿。
又怕他一直不肯成婚没有子嗣,虽然可以过继,但总有不如人意之处。
更现实一些,江南冯家日后选当家人,子嗣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标准。
心情大好之下,站起了身来回在书房内踱步,心内琢磨着意之重任在身,成婚是脱不开身回江南了。
这样一来,该从库里挑东西送过去,世家嫡长子,排面不能落了。
再有,他在一辈子官场上打拼,手里积攒下来的好东西不计其数,这会儿也要挑着些送过去。
成了婚,就会有孩子。
他这个当祖父的,不能一点帮衬都没有。
思虑了许久,心中大致有了打算,冯老爷子复又坐下,脸上挂着笑,和服侍他的老仆说起话来:
“意之这边我放下心了,等玥哥儿什么时候也有成婚的心思,我该给的也给了,来日到地下去,心里也松快。”
说着,冯老爷子俏皮的眨了眨眼睛:
“反正身外之物也带不下去。”
闻听此言,老仆并不惊讶。
他一直服侍冯老爷子。
同样是看着许玥从那样小小的一个孩子,长到风采绝世的状元郎。
随后,朝廷的消息一次一次的传回江南,玥哥儿步步高升。
年轻一辈,无出其右者。
这其中老爷子费的心力有多大,这几年心中就有多欣慰,私库的东西虽然在常人看来珍贵无比,又算得了什么。
血缘,有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要。
“您想的没有更妥当的了。”老仆赞同的点头,伸手比了个大拇指。
谁知,冯老爷子又冷哼了一声:
“我想的好没用,玥哥儿沾了意之的脾气,如今心思也不在成婚上,次次来信,都没这个意思,让人担心。”
老仆安慰道:
“不会的,许少爷年轻气盛,不想有人约束,等过一两年,看其他同僚的样子,便知道家里有妻子的好了。”
“哎,就怕我到闭眼的那一天,这些东西也送不出去。”
此时,冯老爷子的声音有些低落……自己的年纪已经不小了,今年更病了场,身子骨大不如前。
好比秋雨,一场落一场凉。
老仆心中一阵酸楚。
张口还要说什么,就见冯老爷子笑了起来,吩咐道:
“给我铺纸磨墨,移盏灯过来,先把这些安排都写下来,就算我等不到那个时候,有个凭证,东西也能到她手上。”
“哎。”老仆忙应了下来。
这些事都是做惯了的,很快就好了,冯老爷子下笔不停——显然是想过多次,所以不必思考许久。
纸上墨迹未干。
“给你收好,到了那一天再拿出来。”
冯老爷子笑呵呵的将纸递给老仆,老仆却眨了眨眼睛,把泪逼回去,心里知道那一天……不就是老爷子走之后。
“好了好了,做这个样子干什么,不过是个保障……何况人有生老病死,我冯家人长寿,占了多少便宜。”
“当初和我同辈的,没活下几个。”
这话没错。
外头人都说,冯家人是老乌龟,个个活的久。
有时候,活得久就是优势。
熬死竞争的人,自己不就上去了吗。
说完,冯老爷子又似想起什么,道:
“今年比往年更冷了,玥哥儿不是送了几大车棉花和棉布过来吗?”
“你让府里的绣娘赶一赶工,都做成棉衣,给没衣穿的平民发一件,也好让他们不至于冻死。”
“这……”老仆有些犹豫,许玥送来的棉花穿到外头人身上,说出去不好听,还以为他们怠慢许玥呢。
“就照着这个办。”
冯老爷子笑着解释道:
“这是在给玥哥儿积德,棉衣放在我们府上,少人穿,没棉衣还有皮毛衣裳,唯有落到穷苦人手里才是救了他们的命。”
“才有大功德。”
“我是个没见识的,还是老爷子打算的好,那都听您的。”
主仆笑呵呵的。
老仆又被吩咐拿信纸,冯老爷子惯例要回信,可拿回来一看,又没人回应,他疑惑的抬头看去。
椅子上,冯老爷子不知何时,已然睡了过去了,有细微的鼾声响起。
老仆轻轻一叹,寻了毛毯过来给冯老爷子盖上,从年初开始,老爷子就时常精力不足,这样说着话突然睡过去的时候不少。
…………
京城这边。
天黑了,许玥也在伏案书写,忽然间心中有些悸动,若有所思的望了一眼窗外。
外头鹅毛大雪,落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。
明天又要让下人铲雪了。
许玥想。
第379章 抄书,年节,烧热灶
许玥在做的事情,是将幼年时得到的那本农业大佬传记,删改去不合适的,保留精华誊抄下来。
掐指一算,得到这本传记时她方才三岁,距今已经十七年了。
——《名垂青史,从堆肥开始的强国生涯》,只看名字,好似某本消遣小说,还是走爽文路线的那一种。
不过也没错。
这本书记载的大佬,过的确实是一本跌宕起伏、爽度十足的人生,而且书名起的很贴切。
大佬落在乱世,家中无权无势,身体又虚弱,可以说手中一把烂牌,偏偏被他凭借智慧和种田的专业技能逆天改命。
即便看了几百遍,许玥再看,心中还是有震撼和赞叹之意。
不过,今天她不是重温故事的。
匆匆看过,翻到最后一页,上面最后行字的字体明显大了一些,且字体也不是系统呆板的那种,笔锋沉韵、内含锋锐。
这几行字不多,写的是——
“至后来者,请不要忽视农业!”
“只要人类还需要从粮食和牲畜中获取存活的营养,那农业就永不落时,民以食为天,百姓吃饱了才是第一位。”
“我这一生波澜壮阔,也曾为主君出谋划策,也曾雪夜带兵攻破城池。”
“但思来想去对这个天下最大的贡献,还是发展了农业,让许多乱世中的百姓,不至于落到最不堪的地步去。”
“老来思及此事,尤自欣悦。”
最后四个字,许玥好像能看到某个白发苍苍的身影在得意的大笑。
于是,她也笑了起来。
幼年时许玥利用这本传记上的法子,让许家发家致富,带动的地方至多波及到丹阳一县,田地产量上升。
如今却不一样了。
有句话叫在其位而谋其政。
她在朝堂做到了这个位置,这本传记能发挥的地方,不再止于丹阳,也不会停在江南……
而是让全天下都受益。
重翻到第一页,许玥垂首,从第一章开始抄写,时不时停下来思考,这处要不要删改掉,又要如何改。
毕竟不符合时代,这本传记上很多都不能现于人前。
字数很多,许玥用的是羽毛笔,比起毛笔的速度快上了不少,有了这个优点,羽毛笔顺利的从“奢侈品”变成了日常用品。
据她所知,如今大部分小官吏处理文书之时,用的都是羽毛笔。
就图一个省力和快。
即便用了羽毛笔,因为字数太多,到了大年夜,许玥也才抄了不到一半。
…………
盛元六年,大年初一。
京城许家张灯结彩,昨日放了一夜的烟花和炮竹,加上守岁,用早膳的时候,除了许玥之外人人脸上都有黑眼圈。
只是深浅的区别。
冬日阳光好,外头的雪反射,光线十分充足。
于是,许地主望着儿子憔悴的脸色,难得有些关心起来:
“多喝点鸡汤补补,瞅瞅你,还不到四十就不成样子了,走出去还以为家里不给你吃的了呢。”
“爹,这不是鸡汤的事。”
许大爷说完,悠悠的叹了口气,他觉得自己心里苦啊,昨日一晚上都没睡着,脸色怎么可能好起来呢。
要说为什么,还是老话。
——家里没个人气。
这种情绪一年大部分时间没有,无他,许大爷很忙,府上各种生意都要一一打理清楚,还要开新铺子,扩展新商路。
那可不忙吗,人忙起来就不会想那么多,可一等到了年节这种闲下来的时候,望着家里几个人,连个孩子哭声都没有。
心里不是个滋味。
“年节日子里,丧气话少说。”许地主眼睛一瞅,就知道儿子要放什么屁。
警告了一句,又道:
“对了,赶明儿把屋子都收拾出来,元娘一家要上京来赶会试,好几口人呢,选个大些的院子。”
这届乡试,赵双城终于中了!
“也不必太着急,今年会试本就推迟了一些。”许玥道,因为风雪太大,怕有不少人赶不过来,于是朝廷推迟了会试的日子。
不然,元娘他们早来了。
“我晓得。”许大爷答应了下来,让方氏记下,又道:
“要不多收拾个院子,我记得玥哥儿两个师兄,也是今年来参加会试吧?”
言下之意,是让他们住到许家来。
闻言,许玥轻皱眉道:
“不必了,这次会试只有夏师兄一个人来,夏师兄来了信,说是要住在会馆,好和人一起探讨。”
这个许玥能理解,会馆之内举子虽然多了一些,但氛围不一样。
至于何顺不来,只能说人各有志。
何家从商本就富裕,他考了一次不过大受打击,随后心思不怎么放在读书上,反而跟着打理家里的生意。
“也好。”
许大爷点点头,没有想太多。
…………
因临近会试,许玥这个年节过得更加“热闹”起来了。
二十岁的正四品,不说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也能算凤毛麟角了。
官场上捧高踩低,最讲究一个烧热灶,许玥这个大热灶想烧的人可不少,想拜在她门下的也有许多。
不到初五,许家门前的一条街堵的水泄不通,有外地的官,有京城的官,举子们也结伴前来。
人多了,竞争就大了,除了托请关系走后门见许大人的常规操作,还有人出奇招,站在风雪之中以示诚心……花样繁多。
连门房收礼都收到手软,好好过了个肥年。
元娘到的时候,看到的就是这个场景:
——弟弟门前马车拥堵,人山人海,却没什么嘈杂的声音传出,人人殷切的望着那扇门,手捧着礼盒,穿着不凡。
“这,这不会走错地方了吧?”
她喃喃出声。
Copyright © 2010-2018 去买书ALL Right severed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